所在位置:大風車考試網 > 讀后感 > 正文

瑪蒂娜和小雪貂讀后感---快樂生活

大風車考試網
  瑪蒂娜和小雪貂讀后感---快樂生活
  
  瑪蒂娜和小雪貂這本書開始一句是:假期結束了。然后就是瑪蒂娜和爺爺奶奶在晚上開車去鄉(xiāng)下,我還是不能理解這一句話,看了幾遍之后,似乎有點明天了,應該是假期結束了,我們來講講假期的事情,不知道這樣理解對否,望大家指教。
  
  瑪蒂娜爺爺的菜園里由于長時間沒有人照顧,野兔都在地里做窩了,許多的兔子把爺爺種的菜搞的亂七八糟為了趕走這些兔子,瑪蒂娜向農場主的兒子借了一只雪貂來驅趕兔子,雪好可愛,即象小老鼠,又像小雪貂,他的牙齒很鋒利,他能鉆進兔子窩里,瑪蒂娜她們用一塊布蓋住其它的洞口,只在一個洞口守候,用了兩天的時間才把地里的兔子捉完了。小雪 貂玩皮又可愛,它鉆進沒用的酒桶里,趕出了一窩老鼠,又鉆進煙囪弄得自己和瑪蒂娜全身都是灰,故事情節(jié)曲折,文字優(yōu)美,插圖非常真實,讓讀者有親臨其境的感覺
  
  瑪蒂娜在找到尼古拉借了雪貂菲魯德,在把爺爺菜地里的兔子抓完之后,也把老鼠趕跑了,可是調皮的雪貂鉆進了一個木炭爐子里。在破舊的爐子里,會藏著什么呢?
  
  瑪蒂娜左等右等,都沒有等到菲魯德出來,她不停地敲爐子上的煙囪,(m.mrnum.Com)結果搞得自己滿臉的煙灰。調皮的菲魯德鉆被窩里去了,奶奶看到他們滿身的灰,吃驚極了。
  
  于是瑪蒂娜和奶奶給小雪貂洗了澡,正當瑪蒂娜準備要洗澡時,傳來了單車的鈴聲,原來是尼古拉要接小雪貂來了,尼古拉沒有看到瑪蒂娜,可他發(fā)現奶奶家的稻草人跟真的似的,只是稻草人的臉上有一只小蜜蜂,尼古拉比較怕蜜蜂,就好奶奶告別很快走了。
  
  我問乖乖,瑪蒂娜去哪里了?乖乖開始說不知道。我讓他仔細找一下,乖乖就仔細找,哈哈!原來藏在稻草人里了,可愛的瑪蒂娜。
  
  故事很逗人,圖畫非常美,小雪貂也很可愛,不只是女孩子愛看的書,我家兒子也很喜歡這套書,乖媽覺得好書是不分年齡和性別的
  • 相關文章
  • 兒童表達力培養(yǎng)與提升讀后感兒童表達力培養(yǎng)與提升讀后感

    兒童表達力培養(yǎng)與提升讀后感書的封面有一個孩子和一位母親,他們在用易拉罐和細繩做的“傳話機”,孩子在說,母親微笑著在傾聽,藍天大海安定祥和,給..

  • 寶葫蘆的秘密讀后感600字寶葫蘆的秘密讀后感600字

    寶葫蘆的秘密讀后感我讀了《寶葫蘆的秘密》這本書后,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這本書講的是一個數學很糟糕差勁的小學生??主人公王葆的離奇故事??原來只是..

  • 1980年代的愛情讀后感1980年代的愛情讀后感

    1980年代的愛情讀后感《1980年代的愛情》的“代序”寫道,這是一本在文字的靈動性上可以媲美《圍城》的小說。作者野夫是一個有著豐富人生經歷的人,做..

  • 兒童表達力培養(yǎng)與提升讀后感兒童表達力培養(yǎng)與提升讀后感

    兒童表達力培養(yǎng)與提升讀后感書的封面有一個孩子和一位母親,他們在用易拉罐和細繩做的“傳話機”,孩子在說,母親微笑著在傾聽,藍天大海安定祥和,給..

  • 寶葫蘆的秘密讀后感600字寶葫蘆的秘密讀后感600字

    寶葫蘆的秘密讀后感我讀了《寶葫蘆的秘密》這本書后,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這本書講的是一個數學很糟糕差勁的小學生??主人公王葆的離奇故事??原來只是..

  • 1980年代的愛情讀后感1980年代的愛情讀后感

    1980年代的愛情讀后感《1980年代的愛情》的“代序”寫道,這是一本在文字的靈動性上可以媲美《圍城》的小說。作者野夫是一個有著豐富人生經歷的人,做..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推薦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推薦

    篇一:這兩次的文章推薦都是拖到最后期限了,才想起來拜讀。但是談讀書里的第一段就給了我當頭一棒,是我真的沒有時間,還是我沒有決心。有了決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

  • 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個人讀后感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個人讀后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是由朱光潛先生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潛先生所寫的這些內容并不是對青年們進行道德說教,而是對他們進行有益的勸導。他就像..

  • 大學生就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大學生就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1作為青年,我們總會關心一些事情,如:讀書、運動、社會、情理、藝術、人生等等。有一本書,就是作者把對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囊括到十二封..

  • 教師個人對馬克思傳的讀后感教師個人對馬克思傳的讀后感

    馬克思傳讀后感篇1“如果人只是為了自己而勞動,他也許能成為有名的學者,絕頂聰明的人,但他決不能成為真正的完人和偉人”這句話是我在馬克思傳中看到的,當時令我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