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大風車考試網(wǎng) > 讀后感 > 正文

直面內心的恐懼讀后感

大風車考試網(wǎng)
  直面內心的恐懼讀后感
  
  恐懼,大概是人類最早體會到的情感。當嬰兒呱呱落地,從漆黑的子宮來到這個明亮的世界,本能地嚎啕大哭,那就是恐懼。盡管如此,我們對恐懼本身還是了解得太少。在弗里茨的《直面內心的恐懼》的一書中,他為我們開啟了一扇了解恐懼的窗戶。
  
  斷斷續(xù)續(xù)看完此書,我覺得收獲很大。而且,這本書跟我們所學的人格心理學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在書中,弗里茨介紹了4種類型的人格:害怕把自己交出去--分裂人格、害怕做自己--憂郁人格、害怕改變--強迫人格、害怕既定的規(guī)律--歇斯底里人格。
  
  其實人在不同的時間段表現(xiàn)的是不同的人格,也包括這4種人格。如果某一種人格過于強烈,那么可能就會導致疾病,只有把握每一種的度,在多重人格中保持一個恰當?shù)钠胶,才能取得內心世界的和諧。
  
  《直面內心的恐懼》這本書在敘述四種關于生命的病癥時,也逐一討論了健康的人的片面人格,以及輕微、嚴重或極端嚴重的心靈創(chuàng)傷。本書以精神分析、心理治療的知識與經(jīng)驗的理論為基礎,來介紹四種人格的典型特質,不采取宿命論或下斷語的方式來進行論述,而是從人的特質或性情著手,來對恐懼進行深刻的論述,使之通俗易懂。
  
  在書中,恐懼與畏懼這兩個詞反復出現(xiàn),但我沒有嚴格區(qū)分其詞義,因為這不是本書的重點。有人說害怕死亡,而畏懼死亡也說得通,其中并無太大的異同。通常我們認為“畏懼”是指特定、(m.mrnum.Com)具體的東西,而“害怕”則指非特定的對象,比較不理性,雖然敬畏上帝與害怕上帝有所區(qū)別,但也不是每次都言之成理、斬釘截鐵。因此,恐懼、害怕、畏懼、憂懼等都是同一個意思。
  
  在這本書中還提到了一個重要的內容即一個人的人格的形成和自己的童年時光有很大的關系。就是一個人的童年對人的影響是很深遠的,特別是父母對自己的影響,可能自己沒有察覺,但是它卻時時刻刻影響著自己。要想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除了要把好的教育給孩子外,自己也需要做孩子的榜樣,這會潛移默化孩子的人格,長遠地影響孩子。
  
  • 相關文章
  • 今生相遇自己讀書筆記今生相遇自己讀書筆記

    今生相遇自己讀書筆記前幾日看到一篇文,里面有一段有意思的對話。有人問什么是作家,一小孩答:能作到家,就是作家。我大驚。合上圍庭大哥的..

  • 讀媽媽我愛你有感讀媽媽我愛你有感

    讀《媽媽我愛你》有感俗話說得好:“女兒都是媽媽的小棉襖!薄秼寢屛覑勰恪愤@篇文章主要講的是小茉莉和媽媽之間感人的事。小茉莉是一個小女孩,她媽..

  • 挑山工課文讀后感挑山工課文讀后感

    挑山工課文讀后感最近,我讀了作家馮驥才的一篇文章??《挑山工》。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位泰山風景區(qū)的挑山工認定目標,步步踩實,堅持不懈的往前走,終..

  • 今生相遇自己讀書筆記今生相遇自己讀書筆記

    今生相遇自己讀書筆記前幾日看到一篇文,里面有一段有意思的對話。有人問什么是作家,一小孩答:能作到家,就是作家。我大驚。合上圍庭大哥的..

  • 讀媽媽我愛你有感讀媽媽我愛你有感

    讀《媽媽我愛你》有感俗話說得好:“女兒都是媽媽的小棉襖!薄秼寢屛覑勰恪愤@篇文章主要講的是小茉莉和媽媽之間感人的事。小茉莉是一個小女孩,她媽..

  • 挑山工課文讀后感挑山工課文讀后感

    挑山工課文讀后感最近,我讀了作家馮驥才的一篇文章??《挑山工》。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位泰山風景區(qū)的挑山工認定目標,步步踩實,堅持不懈的往前走,終..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推薦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推薦

    篇一:這兩次的文章推薦都是拖到最后期限了,才想起來拜讀。但是談讀書里的第一段就給了我當頭一棒,是我真的沒有時間,還是我沒有決心。有了決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

  • 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個人讀后感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個人讀后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是由朱光潛先生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潛先生所寫的這些內容并不是對青年們進行道德說教,而是對他們進行有益的勸導。他就像..

  • 大學生就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大學生就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1作為青年,我們總會關心一些事情,如:讀書、運動、社會、情理、藝術、人生等等。有一本書,就是作者把對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囊括到十二封..

  • 教師個人對馬克思傳的讀后感教師個人對馬克思傳的讀后感

    馬克思傳讀后感篇1“如果人只是為了自己而勞動,他也許能成為有名的學者,絕頂聰明的人,但他決不能成為真正的完人和偉人”這句話是我在馬克思傳中看到的,當時令我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