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大風車考試網 > 讀后感 > 正文

娛樂至死讀后感 洞穴里的囚徒

大風車考試網
  娛樂至死讀后感 洞穴里的囚徒
  
  作者/ 浙江俞圣杰
  
  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這是一本寫給電視時代的圖書,但是其所蘊含的道理在網絡時代也毫不過時。每天,我們打開電視機,打開網絡,那些花邊新聞如洪水猛獸般涌入,即使是嚴肅類新聞,很多或是配以噱頭的標題和血腥的圖片,或干脆以戲說的形式出現。久而久之,我們習慣了用眼睛消化所得,感官感受更甚于頭腦的追求,慢慢地失去思考,而電視這些媒體終將通過控制人們的時間、注意力和認知習慣而使人們失去印刷時代所具有的品質。我們的文化終將因為大笑過度而體力衰竭,這是我們不想看到的。作者為了把這種不易被發(fā)現的文化傷害及其對人自我意識的徹底剝奪表達出來,在書中一步步地解釋、舉例、引用。
  
  作者一直強調一個觀點??“媒介即信息”。他認為,深入一種文化的最有效途徑是了解這種文化中用于會話的工具。把握了傳播的把柄,就會把握傳播信息的主動權。在書里,波茲曼還有一種更為深入的認識??媒介即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實世界。而媒介的獨特之處在于,雖然它主導著我們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這種介入往往不為人所注意。因此,媒介就好比精神鴉片,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其產生依賴,完全上癮后,你明知痛苦與自由喪失,卻無法采取任何措施進行補救,因為其已經深入你的靈魂和骨髓了。
  
  波茲曼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他說“我們并不一定是為了看時間而去看表”, 因為“有部分人只是好奇于表示時間的方式”。當傳媒的作用不僅僅是實用,而只是滿足當代人浮躁的社會心理與挑剔的口味,那么娛樂業(yè)就應運而生了。在印刷時代,印刷品的出版與讀者意見的反映是有時間差的。因此,當我們發(fā)現只有報紙與雜志才能達到承載海量信息的功能時,一定程度上變成了讀者去適應印刷品的回味乃至排版要求。這就需要思考,選擇汲取知識,所以在純印刷年代,娛樂對于傳媒的影響很小。
  
  我們都知道,評價電視節(jié)目是否受歡迎的指標就是收視率,只需動動鼠標,你就可以知道你的以及其他競爭對手的節(jié)目在群眾中的被認可程度。所以這也就是為什么每當一檔節(jié)目走紅后,會有無數的跟風者一擁而上,如“非誠勿擾” “中國達人秀”。
  
  而賺取足夠的收視率又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廣告收入的增長,電視臺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形形色色的廣告,常常聽說什么“格萊美” “中國好聲音”拍出天價廣告費,由此就可以理解電視臺為什么那么熱衷于追求收視率,因為收視率雖不直接賺錢,但是它會帶來源源不斷的廣告收入。為了滿足社會浮躁心理帶來的對快餐文化的渴求,電視節(jié)目愈來愈往戲說、炒作等方面發(fā)展。比如看《非誠勿擾》,看《快樂大本營》,我們張大嘴巴肆無忌憚地笑,節(jié)目結束,我們往往是捧著有些酸痛的面頰,然后頭腦空空地再次投入生活斗爭的苦海之中。順便提一下,有西方學者對中國節(jié)目出現低俗傾向非常好奇,因為在一個有著浩瀚發(fā)展史與文明禮儀史的東方古國,民眾竟然對那些袒胸露乳、逗笑戲謔的低俗節(jié)目有著濃厚的興趣。我想這就是傳媒這一精神鴉片的作用,它幾乎是在無形與無聲中慢慢侵蝕著中國的民族文化,由此可見“娛樂至死”的擔憂并非杞人憂天。
  
  如果只是普通老百姓、市民階層對娛樂文化瘋狂追求,還可以理解,當一個社會的精英階層也傾向于用娛樂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時,我只能用“瘋狂”二字來表達內心的感受了。
  
  當年競選失敗,氣急敗壞的尼克松拒絕檢討自己,反倒跟自己的化妝師大發(fā)脾氣,一口咬定,原因全在于化妝師蓄意破壞;劉曉慶的整容不僅僅只是為了留住青春……
  
  如你所知,這些茶余飯后的談資已經和八卦沒有太大區(qū)別了。至少,它讓我們在聽說當下任何一位政客在如火如荼的競選熱浪中亦不忘為自己特聘“笑話”參謀這樣的新聞時,不再驚詫。 “政治”正演變?yōu)橐环N娛樂??盡管劉曉慶的臉、周杰倫的女友等其實無關政治。
  
  “政治作秀”成為當今一大趨勢不免讓人詫異,因為“政治”與“作秀”這兩個事物實在是幾百桿子也打不到一起的,但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里,一切都成為可能。這不僅僅是玩文字搭配的游戲,是我們的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在消費年代里都心甘情愿地成了娛樂的附庸。
  
  如果以上所陳述的還讓你覺得將信將疑,那么我再舉一個你肯定熟悉的例子??我們一直愛戴的學術與明星聯姻的電視節(jié)目《百家講壇》,固然,用電視做科普很好,但是學術一旦需要與電視的表現形式相適應,則會慢慢偏離初始設定的科普目標。以《百家講壇》來講,它的確讓我們記住了于丹,記住了錢文忠,他們或許風格迥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戲說:戲說三國、戲說明史、戲說紅樓以至戲說《弟子規(guī)》。由此引起的爭議,我想大家應該知道很多了。當學術成了“戲術”,當社會精英階層中的知識分子們,也開始向娛樂獻媚,我想只能引用孔老夫子的一句話來抒發(fā)我的心痛:觚不觚,觚哉!觚哉!
  
  柏拉圖有個非常有名的洞穴理論。他說人類一直困在洞穴中,只能看見木偶被火光投射在墻上的影子,于是便執(zhí)著地以為這些影子就是一切。現代人也處在一個大洞穴中,只不過這些洞穴是由強大的傳媒、信息網絡構建的,我們只有手里擁有一件現代的電子產品,才能保證自己還活著,保證娛樂還存在著。固然這一切只是虛幻的美好。
  
  可這只是一個童話嗎?
  
  (指導教師何文魁)
  • 相關文章
  • 海倫凱勒讀后感四海倫凱勒讀后感四

    海倫凱勒讀后感四這篇文章真是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當我讀完這篇文章,受益匪淺。這個故事講述了美國的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的一聲坎坷..

  • 海倫凱勒讀后感三海倫凱勒讀后感三

    海倫凱勒讀后感三今年暑假,我讀了海倫凱勒在黑暗中的追求這篇文章讓我很感動。海倫雖然是一個又盲又瞎的殘疾人,但是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就,是何等令人..

  • 海倫凱勒讀后感二海倫凱勒讀后感二

    海倫凱勒讀后感二這本書,寫的是一個真實而又感人肺腑的故事,我一下子把它讀完了,從中受到了不少教育。俗話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這..

  • 海倫凱勒讀后感四海倫凱勒讀后感四

    海倫凱勒讀后感四這篇文章真是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當我讀完這篇文章,受益匪淺。這個故事講述了美國的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的一聲坎坷..

  • 海倫凱勒讀后感三海倫凱勒讀后感三

    海倫凱勒讀后感三今年暑假,我讀了海倫凱勒在黑暗中的追求這篇文章讓我很感動。海倫雖然是一個又盲又瞎的殘疾人,但是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就,是何等令人..

  • 海倫凱勒讀后感二海倫凱勒讀后感二

    海倫凱勒讀后感二這本書,寫的是一個真實而又感人肺腑的故事,我一下子把它讀完了,從中受到了不少教育。俗話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這..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推薦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推薦

    篇一:這兩次的文章推薦都是拖到最后期限了,才想起來拜讀。但是談讀書里的第一段就給了我當頭一棒,是我真的沒有時間,還是我沒有決心。有了決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

  • 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個人讀后感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個人讀后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是由朱光潛先生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潛先生所寫的這些內容并不是對青年們進行道德說教,而是對他們進行有益的勸導。他就像..

  • 大學生就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大學生就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1作為青年,我們總會關心一些事情,如:讀書、運動、社會、情理、藝術、人生等等。有一本書,就是作者把對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囊括到十二封..

  • 教師個人對馬克思傳的讀后感教師個人對馬克思傳的讀后感

    馬克思傳讀后感篇1“如果人只是為了自己而勞動,他也許能成為有名的學者,絕頂聰明的人,但他決不能成為真正的完人和偉人”這句話是我在馬克思傳中看到的,當時令我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