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大風車考試網(wǎng) > 讀后感 > 正文

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讀書心得

大風車考試網(wǎng)
  《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讀書心得
  
  周家中學 李亞麗
  
  讀了《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我深深地感到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為等都要發(fā)生很大的轉(zhuǎn)變,教師應進行必要的角色調(diào)試以適應改革的大潮。
  
  一、由知識的傳授者轉(zhuǎn)向?qū)W習的參與者促進者指導者
  
  在新課程中,傳統(tǒng)意義上被認為是知識傳授者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當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并不是清閑的,而是積極地看,積極地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同時教師還應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采用各種適當?shù)姆绞,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熱情更加高漲。當然,教師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yǎng)合作精神。教師除了參與、促進學生的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指導,應幫助學生制定適當?shù)膶W習目標,并確認和協(xié)調(diào)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性的、支持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氣氛。
  
  二、由“教書匠”轉(zhuǎn)向科研型創(chuàng)新型教師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嚴格執(zhí)行課程計劃,忠實的向?qū)W生傳授課本知識的“教書匠”。新課程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三級管理,這意味著原來屬于國家的課程開發(fā)的權利部分地下放給學校和教師,從而使課程開發(fā)不再僅是學科專家和課程專家的專利,教師也成為課程開發(fā)的主體之一。這樣教師不再僅是課程的消費者和被動的實施者,而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課程的生產(chǎn)者和主動的設計者。新課程還使教學內(nèi)容中教師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隨著課程內(nèi)容的綜合性、彈性加大,教材教參給教師留有的余地加大。這些都意味著課堂就不僅是課程的實施場所,而且也是進行教育教學實驗的實驗室。教師既是課程的實施者,同時又是課程的研究者。在提高自身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同時,教師更要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有人評價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兩強、兩弱”,即基礎知識比較扎實,應試能力也比較強;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都比較弱。我們要努力改革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方式,愛護和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
  
  三、由單一型教師轉(zhuǎn)向綜合型教師
  
  多年來,學校教學一直是分科進行的,不少教師便畫地為牢,把自己禁錮在學科壁壘中,不再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新課程在改革現(xiàn)行分科課程的基礎上,設置了分科為主、包含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
  
  由于課程內(nèi)容和課題研究涉及多門學科和知識,這就要求教師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成為綜合型教師。綜合課程的提出和發(fā)展緣于對分科教學的批判。長期以來,課程整合的理想和學科割裂的現(xiàn)實困擾著中小學教學。我們不可能囫圇吞棗的傳授、學習或探索科學知識,對其進行分類和分析加以識別是必然的選擇。但是各種分門別類的教育在一個學生身上最終應該發(fā)生整合的作用。就課程與教學而言,分析與綜合是認識世界的兩種不同的方式,沒有孰優(yōu)孰劣之分?傊,綜合化將給學校課程帶來巨大的變化和新的面貌。教師要努力去
  
  適應這一變化,把自己培養(yǎng)成一個博學悅教的人。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廣泛的學習興趣,經(jīng)常學習新的科學知識,并善于把自己的學習與對學生的教學結合起來,善于將新知識吸收到教學中,用新的科學知識充實教學內(nèi)容,改進教學方法。
  
  四、由傳統(tǒng)教學方式轉(zhuǎn)向現(xiàn)代教學方式
  
  21世紀的信息社會所需的信息化人才的培養(yǎng)有賴于教育的信息化!痘A教育課程改革》要求大力推進
  
  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逐步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薄俺浞职l(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苯逃畔⒒墙逃虒W從觀念、思想、理論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變革。它需要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質(zhì)。隨著信息網(wǎng)絡的擴張和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獲取信息知識的本領,將學生培養(yǎng)成“信息化人”。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信息意識,善于將信息網(wǎng)絡上新的知識信息與課本上的知識信息有機結合起來,不斷了解和掌握學科發(fā)展的新動向,以新的知識信息開闊學生視野,啟迪學生思維;同時教師還必須具有較強的獲取信息、儲存信息、加工處理信息、篩選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創(chuàng)造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現(xiàn)就是教學技術的信息化,是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運用。教師還要能正確的指導學生進入信息高速公路檢索信息獲取知識。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及其日益在學校領域應用的局面,給教師的教學方式帶來了新的變革。而教學方式的變革可能是這個時代教育將要發(fā)生的變化中最突出的特征。
  
  五、由面向全體學生轉(zhuǎn)為面向全體與面向個體相結合
  
  在班級授課的情況下,教師面對的是眾多既有共同的身心特點,又有不同的遺傳素質(zhì)、家庭環(huán)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而且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又處于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fā)展中的學生。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向他們提出統(tǒng)一的要求,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又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采用多種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做到因材施教。
  
  新課程從課程目標到教材內(nèi)容都體現(xiàn)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允許學生發(fā)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應該注意到,實施個性化的課程和教學的條件正在逐漸形成。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計算機和網(wǎng)絡在學校中應用范圍的日益擴大,給課程個性化和教學過程的因材施教帶來了新的機遇,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采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尤其是基于Interne

  • 相關文章
  • 唯一的聽眾讀后感唯一的聽眾讀后感

    易反復,對于他們老師要以多一度熱情來感染,用心去和他們交流,每時每刻傾聽他們的訴求和煩悶,及時的替他們排憂解困,做他們的好朋友。只有心與心的交換,才能讓..

  • 唯一的聽眾讀后感唯一的聽眾讀后感

    《唯一的聽眾》讀后感一當我讀完《唯一的聽眾》時,眼眶不覺濕潤了。此篇文章說:一個小男孩很喜歡音樂,但親人卻認為他是一個音樂白癡,在人..

  • 人生五大問題讀后感人生五大問題讀后感

    別的孤獨的心靈和深藏在那些心靈中的深邃的愛,從而體味到一種超越的幸福!叭魧⑿腋7治龀苫驹訒r,也可見它是由斗爭與苦惱形成的,唯此斗爭與苦惱永遠被希望..

  • 唯一的聽眾讀后感唯一的聽眾讀后感

    易反復,對于他們老師要以多一度熱情來感染,用心去和他們交流,每時每刻傾聽他們的訴求和煩悶,及時的替他們排憂解困,做他們的好朋友。只有心與心的交換,才能讓..

  • 唯一的聽眾讀后感唯一的聽眾讀后感

    《唯一的聽眾》讀后感一當我讀完《唯一的聽眾》時,眼眶不覺濕潤了。此篇文章說:一個小男孩很喜歡音樂,但親人卻認為他是一個音樂白癡,在人..

  • 人生五大問題讀后感人生五大問題讀后感

    別的孤獨的心靈和深藏在那些心靈中的深邃的愛,從而體味到一種超越的幸福。“若將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時,也可見它是由斗爭與苦惱形成的,唯此斗爭與苦惱永遠被希望..

  •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推薦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推薦

    篇一:這兩次的文章推薦都是拖到最后期限了,才想起來拜讀。但是談讀書里的第一段就給了我當頭一棒,是我真的沒有時間,還是我沒有決心。有了決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

  • 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個人讀后感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個人讀后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是由朱光潛先生旅歐期間寫給國內(nèi)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潛先生所寫的這些內(nèi)容并不是對青年們進行道德說教,而是對他們進行有益的勸導。他就像..

  • 大學生就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大學生就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1作為青年,我們總會關心一些事情,如:讀書、運動、社會、情理、藝術、人生等等。有一本書,就是作者把對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囊括到十二封..

  • 教師個人對馬克思傳的讀后感教師個人對馬克思傳的讀后感

    馬克思傳讀后感篇1“如果人只是為了自己而勞動,他也許能成為有名的學者,絕頂聰明的人,但他決不能成為真正的完人和偉人”這句話是我在馬克思傳中看到的,當時令我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