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篇
在中國航空工業(yè)西安飛機工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設備廠有這樣一位高端設備維保的“神醫(yī)”--黃孟虎,20年來,他以高超技能、杰出貢獻和優(yōu)良品德,先后榮獲或被評為“航空工業(yè)首席技能專家”、“陜西省首席技師”、“陜西省崗位學雷鋒標兵”、“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獎”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而這些榮譽的背后,正是他所踐行的“執(zhí)著追求,注重細節(jié)”的“工匠精神”。
業(yè)內傳言“黃孟虎只要往機床旁邊一站,就知道哪有故障了!边@句看似玩笑的評價,卻得到了同事們的“認可”!坝幸淮挝液蛶煾党霾罹S修設備,到了車間以后黃師傅先跟操作工人和管理人員交流后,就看了一下設備的狀態(tài),看完后也沒說什么,第二天翻閱了相關資料,找來了一些工具和備件,告訴我檢查一下某某地方,結果就真的是這里的問題。”黃孟虎的徒弟侯靈回憶說。
黃孟虎的“神”來自于他對數控設備維修的熱愛和對相關知識的全面掌握。他曾給自己立下一個目標:“要站在數控機床維修技術發(fā)展的最前沿,做一名能夠手到病除的‘當代扁鵲’!”此后,閱讀數控設備維修專業(yè)書籍、鉆研典型故障、主動向老師傅請教成了他的必修課。“記得在1995年的時候,我參加工作剛一年半,當時參與到公司一個設備的技術改造及開發(fā)應用課題組,負責電氣系統(tǒng)的設計和安裝調試任務。正是這次機會,讓我對數控設備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時我也意識到了掌握全面知識的重要性! 黃孟虎說,一般來講,一個故障的出現原因有可能來自電氣、機械、軟件等各個方面,如果不能全面掌握這些相關知識,那就會造成排查不出問題或問題排查慢。
黃孟虎的“神”還來自于他對細節(jié)的重視,而這也是他對“工匠精神”的理解!皵悼卦O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設備維修的難點就在原因的排查,而這個過程就像醫(yī)生看病一樣,要‘望聞問切、重在細節(jié)’,往往一個大家都容易忽略的細節(jié)恰恰就是問題所在! 黃孟虎這樣說到。
黃孟虎也深知,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發(fā)揮團隊的作用,才能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業(yè)績。他所掌握的技藝是一種反復的磨礪,這種經年沉淀下來的技術和經驗,只有不斷傳承,才能有更廣闊的升華空間。2012年7月5日,“黃孟虎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正式掛牌成立,黃孟虎帶領他的團隊又步入打造航空工業(yè)集高端設備維保領域技術攻關、技能傳承和人才培養(yǎng)“三位一體”重要平臺的事業(yè)發(fā)展新階段。如今,工作室通過實操、實訓、實賽的方法為企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同時還將企業(yè)職工的經驗、絕招、典型案例等編輯成培訓資料,讓更多的人分享成果。
如今,黃孟虎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被陜西省總工會授予“陜西省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被中國航空工業(yè)工會授予“黃孟虎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被陜西省總工會評為“陜西省示范職工(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2017年被國家人社部認定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同年又被全國總工會評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chuàng)新工作室”。工作室團隊中涌現出了“全國技術能手”、“航空工業(yè)首席技能專家”、“西安質量工匠”張向峰、“航空工業(yè)特級技能專家”、“航空工業(yè)技術能手”及“陜西省技術能手”侯靈、“陜西省技術能手”福大偉、鄧俊杰等多名高技能人才。
2篇
“給導彈安個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二院699廠的技師們或許最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
導彈的裝卸發(fā)射如果“失之毫厘”,結果必將“謬以千里”。這是一項精益求精的活兒。昨天,東方網記者跟隨國家“工匠榜樣”、航天科工“首席技師”王保森走進699廠的一線生產車間,看他團隊里的這些航天工匠們,如何施展最精湛的技術,為一代代導彈的成功裝卸、發(fā)射提供保障。
我的工作是給導彈“安個家”
航天科工二院創(chuàng)建于1957年11月16日,是中國最大的空天防御導彈研制生產單位。
“我們的工作就是給導彈安個家。”王保森這樣形象地比喻。他所在的699廠承擔導彈地面設備從材料處理到車削加工再到總裝噴漆的制作任務,保障著導彈運輸、起降等重要操作需求。
王保森和工作室成員們在一起交流。
1985年,王保森部隊轉業(yè)后被分配到699廠從事車工工作。半路出家,他用了整整6個月的時間才入門。這6個月里,他整天呆在砂輪間,跟車刀和砂輪打交道,慢慢地將技術的地基夯實打牢。此后,隨著設備不斷更新迭代,王保森主動自學數控知識,啃下了許多專業(yè)書籍,成了車間里的生產骨干。
“只要是市面上有的車床,我都能用它加工出合格的產品!痹趯儆谧约旱念I域中,王保森有著絕對的自信。跟隨王保森走在他熟悉的生產車間里,大大小小27臺車床他都了如指掌,只需看上一眼,就能將這臺車床的用法、難點說上一二。
王保森和徒弟劉朝輝討論技術難題。
精益求精的初心不能變
在一排排“高大上”的先進車床旁,一臺頗有些老舊的小車床特別引人注意。
“你瞧,這就是那臺30年前我入行時的機床!闭f著,王保森戴上眼鏡,一手比著刻度調整參數,一手搖著搖把,熟練地操作起來。只見廢料打著旋兒從原材上落下來,不一會兒,一個小小的螺絲釘似的物件就“脫骨”而出。
就是在這樣半手工式的設備上,王保森用自己那股精益求精的“手藝人”精神,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題。早些年,某型號發(fā)射車起豎油缸要求凹凸球之間達到精密配合,而當時的機床精度有限,團隊試了幾次都無法克服誤差缺陷。為此,王保森專門改進了數控車床的程序編制,并摸索出了一套專用的刀具修磨技術,最終完成了凹凸球尺寸和精度的雙重“苛刻”要求。經測量,他加工的成品精度甚至高于設計精度30%。
幾十年過去了,設備更新迭代,這種特殊的球面工藝通過電腦上的幾個數據就可以做到,已經用不著親手去“雕琢”。但王保森卻始終認為,扎扎實實、精益求精的初心不能變。
磨刀數月鍛造出最真實的肌肉記憶
在帶徒弟上,王保森最想教他們的就是這份初心。從2006年至今,他前后帶出了12個徒弟,每位徒弟進車間的頭幾個月都是在砂輪間里度過的。劉朝輝是他最得意的徒弟。作為當時車間里分配來的唯一大學生,他也沒有例外,被安排在砂輪間里磨刀,一根長長的刀條磨到手里拿不住,再換下一根刀條繼續(xù)磨。一磨就是兩三個月。
一開始,劉朝輝還有些失落:我學了那么多理論,什么時候才能上機床一展所學?可后來,在對幾百根車刀做無數次的修整中,劉朝輝漸漸磨練出了扎實的基本功。用他的話說,已經形成了肌肉感覺。他這才明白師父讓他練習磨刀的本意。
軍工行業(yè)有著特殊的工藝要求,熟練的車工通過選擇和控制刀具的切面、弧度,一下子就能找到加工點,做出漂亮的作品。這種熟練建立在對刀具非常了解的基礎上,而工匠所有的記憶和感覺,都在手上!皼]有捷徑,就是一遍遍地練,基本功扎實了,解決問題才能更加得心應手!蓖醣If。
有了扎實的基礎,王保森就“散養(yǎng)”著徒弟。他不按照自己固有的操作模式教,更多的是提供一種思路,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年輕人的創(chuàng)造力。按他的話說,所謂的絕技絕活兒,都只是一時的,真正有意義的是自己找到最合適快捷的方法去處理實際問題。
扎實的基礎加上靈活多變的創(chuàng)造力,王保森帶出來的徒弟們個個都是業(yè)務能手。
攻堅克難一件產品在班組間流轉“雕琢”
在699廠,“傳、幫、帶”的特殊情誼不僅僅存在于導師帶徒弟之間,也存在于每個車間的工人之間。
跟著王保森走在一線,耳邊聽著儀器設備運轉的響聲,鼻子呼吸的是切割中特有的味道。而眼前,是幾位技術工圍著一件作品仔細研究。
這是一件宇航員隨身攜帶的污水處理器半成品,因設計結構復雜、要求精密,數次難以做出完美的產品。攤開的圖紙鋪滿了整個工作臺,車工、銑工和工藝師們對著圖紙,圍著剛做出的半成品討論著下一步的調整方案。
與一般工廠中流水線作業(yè)不同,699廠技術工的操作涵蓋從工序設計、選擇道具、編排布置一直到最終完成的所有環(huán)節(jié),必須對整個部件的生產有構思、有策劃,有的部件需要在車工、銑工不同工作中來回“雕琢”,策劃環(huán)節(jié)就需要大家合力。
每當這個時候,分散在各個班組的技術工們都會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分享經驗,根據產品特性,出主意,想辦法。這時候,年紀大的談自己的經驗判斷,年紀輕的則發(fā)揮靈活的創(chuàng)造力,很多技術難點,就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思維碰撞中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