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最新河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shù)據(jù),華東政法大學在河南招生錄取數(shù)據(jù)顯示,河南考生上華東政法大學的分數(shù)在564至613分,位次為31813至2650位次區(qū)間內(nèi),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河南高考考生需要考在564至613區(qū)間才能上華東政法大學。
一、河南考多少分能上華東政法大學
1、2022年河南考生上華東政法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7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1813名;
2、2021年河南考生上華東政法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60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5226名;
3、2020年河南考生上華東政法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62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5056名;
4、2022年河南考生上華東政法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6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902名;
5、2021年河南考生上華東政法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62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650名;
6、2020年河南考生上華東政法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61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756名;
二、華東政法大學在河南的2020-2022錄取分數(shù)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華東政法大學在河南的錄取分數(shù)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河南 | 理科 | 本一 | 576 | 31813 | 市政府 |
2022 | 河南 | 文科 | 本一 | 564 | 6902 | 市政府 |
2、2021年華東政法大學在河南的錄取分數(shù)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河南 | 理科 | 本一 | 601 | 25226 | 市政府 |
2021 | 河南 | 文科 | 本一 | 622 | 2650 | 市政府 |
3、2020年華東政法大學在河南的錄取分數(shù)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河南 | 理科 | 本一 | 623 | 25056 | 市政府 |
2020 | 河南 | 文科 | 本一 | 613 | 2756 | 市政府 |
高考志愿填報的流程
1、錄入院校志愿。
考生須在規(guī)定時段內(nèi)憑本人考生號和密碼登錄高考志愿填報系統(tǒng)(如忘記登錄密碼,可通過已經(jīng)綁定的手機號碼重置密碼),按照事先填寫并校對正確的《考生志愿表》草稿表,錄入各批次志愿的院校代碼、專業(yè)代碼、是否服從專業(yè)調劑并在網(wǎng)上提交。
2、網(wǎng)上確認志愿。
考生需逐批次填報志愿,在提交某一批次所填報的志愿后,系統(tǒng)會先進行志愿校驗,如果出現(xiàn)紅色警告字符,該批次所填志愿將無法保存,請考生仔細核對院校代碼及專業(yè)代碼,直至修改正確為止。
確認該批次志愿無誤后,請保存所填志愿?忌顖蟮乃信沃驹妇顖蟛⒈4婧螅氝M行網(wǎng)上確認。網(wǎng)上確認時,須點擊獲取短信驗證碼,并輸入收到的驗證碼(發(fā)送到報名時已綁定的手機)后再進行網(wǎng)上志愿確認。
3、修改志愿時限及次數(shù)。
考生志愿未在網(wǎng)上確認前,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可多次上網(wǎng)修改自己填報的志愿;考生首次“確認志愿”后,如有需要可最多進行2次取消志愿確認,修改志愿并重新確認志愿。
當考生確定不再進行志愿修改時,必須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進行網(wǎng)上志愿確認。取消志愿確認后重新修改的志愿,必須再次進行網(wǎng)上確認,否則志愿修改無效。錄取時以考生網(wǎng)上最后確認的志愿數(shù)據(jù)為準。
中國最好100所大學排行榜
名次 | 學校名稱 | 星級排名 | 辦學層次 |
1 | 北京大學 | 8 | 世界一流大學 |
2 | 清華大學 | 8 | 世界一流大學 |
3 | 中國科學院大學 | 8 | 世界一流大學(特色) |
4 | 復旦大學 | 8 | 世界一流大學 |
5 | 中國人民大學 | 8 | 世界一流大學(特色) |
5 | 浙江大學 | 8 | 世界一流大學 |
7 | 上海交通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前列) |
8 | 南京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前列) |
9 | 武漢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前列) |
10 | 中山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前列) |
11 | 吉林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12 | 華中科技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13 | 天津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14 | 四川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15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8 | 世界一流大學(特色) |
16 | 南開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17 | 北京師范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18 | 西安交通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前列) |
19 |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前列) |
20 | 中南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20 | 山東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22 | 廈門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23 | 同濟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24 | 東南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2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
26 | 東北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27 | 西北工業(yè)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28 | 華東師范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29 | 北京理工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30 | 華南理工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31 | 大連理工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32 | 湖南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33 | 重慶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34 |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35 | 蘭州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36 | 華中師范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37 | 電子科技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38 | 西南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39 | 河海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40 | 武漢理工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1 | 西南交通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2 | 北京科技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3 |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4 | 北京交通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5 | 西北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6 | 鄭州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7 |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8 | 華東理工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49 | 蘇州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50 | 南京理工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51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52 | 東北師范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53 | 南京師范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54 | 中國海洋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55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56 |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5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58 | 北京郵電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59 | 湖南師范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59 | 上海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61 | 暨南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62 | 合肥工業(yè)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63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64 | 南昌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65 | 陜西師范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66 | 華南師范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67 | 昆明理工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68 | 東華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69 |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70 | 云南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71 |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72 | 上海財經(jīng)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73 | 福州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74 | 中國礦業(yè)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74 | 中國政法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76 | 江南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77 | 北京化工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78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79 |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80 | 燕山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81 | 河南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2 | 寧波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3 | 首都師范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3 | 福建師范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5 | 浙江工業(yè)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6 | 深圳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7 | 浙江師范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8 | 江蘇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9 | 廣西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89 | 上海理工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1 | 長安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2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2 | 北京工業(yè)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4 | 揚州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5 | 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96 | 天津師范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7 | 山西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8 | 齊魯工業(yè)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98 | 中央民族大學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學(特色) |
100 | 太原理工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100 | 河北大學 | 4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100 | 西南財經(jīng)大學 | 5 | 中國一流大學(特色) |
三、華東政法大學最新介紹
華東政法大學是新中國創(chuàng)辦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1952年6月,經(jīng)華東軍政委員會批準,圣約翰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東吳大學、廈門大學、滬江大學、安徽大學、上海學院、震旦大學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會系合并,在圣約翰大學舊址成立華東政法學院。1958年,學校并入上海社會科學院;1963年再次籌建,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被撤銷;1979年3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第二次復校。2007年3月,經(jīng)教育部批準,學校更名為華東政法大學。學校是上海市管理的高!,F(xiàn)任黨委書記郭為祿教授,校長葉青教授。 多年來,華政人遵循“篤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訓,發(fā)揚“逆境中崛起,憂患中奮進,輝煌中卓越”的精神,已把學校建設成為一所以法學學科為主,兼有經(jīng)濟學、管理學、文學、工學等學科的辦學特色鮮明的多科性大學,被譽為“法學教育的東方明珠”。 學校現(xiàn)有長寧、松江兩個校區(qū),占地面積75萬余平方米;有各類在校生18000余人,教職工1300余人;設有22個學院(部),180余個科研機構;擁有法學、公共管理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碩士學位授予權,應用經(jīng)濟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建有16個博士學位二級授權學科、46個碩士學位二級授權學科、24個本科專業(yè),以及法學博士后流動站。學校積極推進智庫培育和建設,提升知識創(chuàng)新和社會服務能力,與司法部合作共建公共法律服務研究基地,是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檢察基礎理論研究基地,是最高人民法院自貿(mào)區(qū)司法研究基地、上海市教育立法咨詢與服務研究基地,中國(上海)自貿(mào)區(qū)法治創(chuàng)新研究基地、法律文明演進研究基地是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研究基地,與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聯(lián)合主辦“長三角教育發(fā)展政策與法治研究中心”,與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所共建的司法智庫研究機構華東檢察研究院,外國法與比較法研究院、政府體制改革與監(jiān)管模式創(chuàng)新法治保障研究中心、經(jīng)濟法律戰(zhàn)略研究院是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社會治理研究院是上海市高校知識服務平臺。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中心2012年學科評估中,法學一級學科位列全國五強;2017年學科評估中,法學獲評A級,政治學獲評B級。2018年,學校被遴選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近年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數(shù)在全國名列前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立項數(shù)在全國政法高校中居領先地位。 學,F(xiàn)有專任教師近900人,其中高級專業(yè)技術職務教師400余人。先后3人入選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4人獲評“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2人入選“*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人入選青年* ,2人獲評“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獲評“全國優(yōu)秀教師”,1人獲評“全國先進工作者”,1人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人獲評“全國杰出專業(yè)技術人才”,1人獲評“全國留學回國先進個人”,1人任“馬工程”首席專家,2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1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13人入選“上海市領軍人才”,6人獲評“上海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6人獲評“上海市優(yōu)秀中青年法學家”,12人入選“上海東方學者”(其中包含2名客座教授),8人入選“上海青年東方學者”,29人獲評“曙光學者”,5人獲得“上海市人才發(fā)展資金”資助,31人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17人獲評“寶鋼教育基金優(yōu)秀教師獎”。 學校有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4門國家精品課程,4門教育部第一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1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3門國家一流本科“雙萬計劃”課程,2個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yè)建設點,5個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3個首批上海市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4個上海高等學校市級教學團隊,40門上海高校市級精品課程,4門上海市高校優(yōu)質在線課程,18門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語課程建設項目,4門上海市優(yōu)質在線課程,92門上海市教委本科重點課程,5個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設項目,1個教育部“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專業(yè)。法學綜合實驗教學中心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開放型國際法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為教育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建設項目。在2002年、2008年兩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均為優(yōu)秀。學校自1981年起創(chuàng)辦研究生教育,1995年獲批招收法律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是全國首批試點單位之一,2018年公布的全國首次專業(yè)學位水平評估結果中,法律碩士專業(yè)獲評A檔。研究生教育基本形成了以法學,經(jīng)濟學、管理學、文學共同發(fā)展,學術型學位和專業(yè)學位協(xié)調共進的“一體兩翼”格局。 學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基地、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yǎng)基地,2017年入選上海市“市屬高校本科教學教師激勵計劃”試點單位,2017年入選上海市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整體試點校,2018年入選首批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2019年入選“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整體改革領航高校”。學校2017年成立文伯書院,啟動書院制改革實踐,探索通識教育、養(yǎng)成教育、專業(yè)基礎教育與專業(yè)提升教育一體化的培養(yǎng)模式。學生在中國詩詞大會、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挑戰(zhàn)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棒壘球聯(lián)賽、板球錦標賽、足球錦標賽等各類學術競賽、藝術展演、體育比賽等活動中成績斐然。學校是全國畢業(yè)生就業(yè)典型經(jīng)驗高校,全國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先進集體,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教育部國防教育特色學校,上海市高校輔導員培訓基地,上海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示范中心,上海市高校畢業(yè)生“三支一扶”計劃先進集體。 學校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深入,先后與4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89所高校、機構及世界知識產(chǎn)權組織、亞洲法律學會、歐洲律所聯(lián)盟等8個國際性、區(qū)域性組織簽訂了300多份協(xié)議,有2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2012年,學校獲得接收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的資格,,成為全國接收“中國政府卓越獎學金”7所高校之一。 學校出版有《法學》《華東政法大學學報》等法學類核心期刊。圖書館藏書268萬冊,中外文報刊1500余種,各類數(shù)據(jù)庫109個,電子圖書305萬種,是華東地區(qū)最大的法律文獻中心。中外文法學數(shù)據(jù)庫在全國法律院校中名列前茅。學校是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國家級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示范校、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花園單位,松江校區(qū)是全國物業(yè)管理示范園區(qū)。 站在新的起點,學校將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搶抓國家教育綜合改革的戰(zhàn)略機遇期,確立事業(yè)發(fā)展的“四梁八柱”整體布局,堅持“開門辦學、開放辦學、創(chuàng)新辦學”發(fā)展理念,深化“教學立校、學術興校、人才強!卑l(fā)展模式,構建“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發(fā)展格局,實施“兩基地(高端法律及法學相關學科人才培養(yǎng)基地、法學及相關學科的科學研究基地)、兩中心(中外法律文獻中心、中國法治戰(zhàn)略研究中心)、一平臺(互聯(lián)網(wǎng)+法律大數(shù)據(jù)平臺)”發(fā)展路徑,完善改革舉措,推進協(xié)同創(chuàng)新,堅持依法治校,強化內(nèi)涵發(fā)展,逐步建成一所國際知名、國內(nèi)領先,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鮮明、創(chuàng)新發(fā)展,推動法治文明進步的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和令人向往的高雅學府。 (數(shù)據(jù)更新至: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