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朋友圈里流傳一篇未經考證的文章,說國外某知名大學教授激賞中國古代神話,認為它們反映了中國人勇于抗爭、不怕輸?shù)拿褡寰,對此我是存疑的,倒不是否定教授的觀點,而是覺得這根本不是什么新的洞見。神話學家袁珂先生很早就分析過,中國神話一個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從神話里英雄們的斗爭中,可以見到“為了達到某種理想,敢于戰(zhàn)斗,勇于犧牲,自強不息,舍己為人的博大堅韌的精神”??問題是,自己的好東西非要借他人之口才能獲得更多關注,這該有多么不自信?所以,讀完申賦漁新著《諸神的蹤跡》(親近母語研究院策劃新星出版社2017年10月版),最先生起的是發(fā)自內心的認同,用中國人的視角,重新梳理最早的中國人的想象,叩擊的是中國人最初的心靈,從而“找回屬于我們自己的審美與文化”。
作為“申賦漁計劃”之“中國人的歷史”第一卷,你可以說這是尋根之旅,也可以說這是前瞻之為。說“尋根”,是因為作者帶著我們回返諸神閃耀的遠古時代,重新探尋失落已久的文明源頭;說“前瞻”,是因為作者的目標在“人”,在這個價值多元極易迷失的時代,他試圖讓每個中國人在故事里找到位置,建立起中國人心靈的“完整坐標”。
喜歡“坐標”這個提法,在《諸神的蹤跡》里,處處可見它的存在,換句話說,書中講述的每一位神的蹤跡,都是今人可感可向的坐標。舉個例子,本書第一章講創(chuàng)世與造人,在盤古與女媧的傳奇之后,作者說了這么一句話:
在創(chuàng)造世界與人類的工作上,中國的造物主,似乎沒有神圣的背景。他們靠著努力與勤奮,成就著自己的使命,最終功成身退,化為山河大地。
再比如,《帝嚳》一章,作為少見的無征戰(zhàn)紀錄卻流芳百世的帝王,著者由衷感嘆:
多災多難的歷史上,和平只是兩場戰(zhàn)爭中間短暫的喘息,人們更向往無為而治、歲月靜好、自然而然。
對餓死于首陽山的伯夷、叔齊,他則發(fā)出這般感慨:
他們是完全獨立的人,有著自由的心,也許是中國最早的“知識分子”。古人把他們這樣的人,稱作高士、隱士。屈原、陶淵明、蘇東坡,代代有人用詩文來吟誦他們的高風亮節(jié)。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而這些人,又成為后來人吟誦并神往的對象。人會孤獨而死,精神卻可以接力。
有哲思,有深意,有韻味??來自神的蹤跡,肯定還有同情,有期待,有盼望??這便是今人的坐標。就這一點,書中每章結尾處的點睛之筆,可堪回味,光陰不可追,然而人類文明之初的真理,今日將再度成為真理!白鴺恕,顯然就是奔著人去的,于是,在作者的筆下,再大的神,首先都是個“人”:
中國的神不是自帶光環(huán),而是由杰出的領袖擢升為神。神的崗位設定,也圍繞著人的生活與勞動,似乎仍是人類社會的翻版……中國的神,只是活得更久的中國能人。因而中國的能人,也很容易轉而為神。
簡直有些可愛,不是嗎?高爾基早就指出:“在原始人的觀念中,神并非一種抽象的概念,一種幻想的東西,而是一種用某種勞動工具武裝著的十分現(xiàn)實的人物。神是某種手藝的能手,人們的教師和同事!北緯髡叩臉嬎寂c寫作也落實了這句話,他沒有受限于時序、事件,而是聚焦于一位位大神本身,這當中,有穿插,有交織,有雜糅,甚至有沖撞,但并不混亂,不零碎,反而從這些神的靈中抽出一條清晰的線索,“我們從哪里來,又將往哪里去。我們將真切地明白,我們是誰”。
美麗傳說,曲折往事,我們明白了嗎?明白了什么?答案在每個讀者心里。作者說,讀懂了中國人的歷史,我們的生命就延展了五千年,話語頗縹緲,卻是讀神話的實實在在的意義。再進一步說,生命延展五千年,為的是什么?當然是如學者余世存先生說的那樣:“人由此可知,自己的人生可以展望、可以規(guī)劃,更重要的,人可以也應該對自己負責!保ā断戎袊罚
由人觀神,由神知人,生命的延展不在別處,而是在自己的身體與內心,接收到星辰光華,不再盲目、無明,而是能以自己的光芒“去照耀人類”。也許,這同樣從一個高度向我們解釋了:為什么直到現(xiàn)在,我們還要讀神話。
有人說,這是由于神話、傳說令神秘又浩瀚的世界變得可解釋、有秩序,同時與人建立起緊密的聯(lián)系。神話的意義不在于是否真實解釋這個世界,而是借助想象讓人與世界建立緊密聯(lián)系,抵消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并探尋生命的意義,找到生存下去的勇氣和力量。而最近剛讀到的一個理想解讀來自法國作家列維-斯特勞斯,他說:“有系統(tǒng)的探索想象力并非無用。將神話中荒誕的創(chuàng)造物與事件放到沒有固定衡量標準的原始思維時,它們就不再完全沒有意義。并且,因為神話所提出來的世界意象被銘記在‘屬于世界’的思想結構當中,因此在日后的某一天,它們能顯得契合于這個世界,并且可以被用來展現(xiàn)其面貌!
我感覺這個解讀一下子超越了那種功利性的“為我所用”的思路,某種意義上,世界就是一個神話,它本身就由神話構成,人,是神話的一部分,這樣看來,閱讀神話,就是閱讀世界,從而與世界溝通,與世界和解。神,賦予人們面對災難的勇氣、力量和信念,幫一代又一代人了解真、善、美,獲得勇氣和智慧。申賦漁先生的神話書,是真之書、善之書、美之書??接下來還有九冊,真讓人期待。
就本書而言,最后還要多說一點。袁珂先生曾提到有人希望他用純文藝的體裁來寫一部神話,但他到底沒有這么寫,仍然是以夾敘夾議的方式完成了皇皇一大冊《中國神話傳說》。多年后面世的這冊《諸神的蹤跡》,倒是有文藝的質感與氣息,對這些莊嚴的神靈,也有輕盈的觸碰,給人驚喜與歡愉。最讓我歡喜的就是《少昊》一章,談到青年顓頊,在少昊那里一住就是10年,到20歲決定返回中原,接下來這段,浪漫且優(yōu)雅,這樣的神明,這樣的風度,這樣的美好,都藏在歷史的深處,等待著每個人的重逢與聆聽:
回去的時候,他把少昊給他的琴瑟投在大壑的深處;蛟S是想做個記號,如同在大海里留一個航標,方便日后再來吧。因為多年之后,有船只從這里經過的時候,還能聽到這片大海的底下傳來動聽的音樂。
想起錢穆先生,他說國人對本國歷史須有一種“溫情與敬意”,神話是歷史的童話,對待本國神話,何嘗不亦如是?申先生之文藝,是最好的溫情與敬意。此外,我更覺得,這番話里的“琴瑟”正是對本書的絕妙隱喻,《諸神的蹤跡》整理的是遠古的神話,所撥動的是湮沒久遠的琴弦,但愿,當讀者經過,可以找到這些孤獨者的航標,通過穿越時空的凝望,聽到書頁深處傳來的動聽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