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影響
文化價值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眾在物質、精神、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在物質生活層面,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具有許多不同節(jié)日獨特的食品。元宵佳節(jié),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征著團團圓圓,和睦相處。
元宵節(jié)
元宵節(jié)的文化價值在于它是全民的狂歡節(jié),人人參與,樂在其中。 古代元宵節(jié)由于開禁,人流如織,男女相遇,易于產(chǎn)生愛情。千百年來,在元宵節(jié)上演的兩情相悅的愛情故事,舉不勝舉。
元宵節(jié)主要活動是大眾娛樂,但是其社會文化意義卻不僅僅是娛樂。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 元宵節(jié)也是求子的佳節(jié)良辰。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二《偷燈盞》解釋當時人在元宵節(jié)偷燈的原因時說:“一云,偷燈者,生男子之兆!边@里“燈”諧音“丁”,就是男丁。這樣一來,偷燈就象征著生育兒子,偷燈就是祈求子嗣綿延。根據(jù)同樣的道理,觀燈也具有求子的涵義。于是,古代婦女出門觀燈有了這個理由,就名正言順了。
節(jié)日文化是沒有國界的,春節(jié)如此,元宵節(jié)也不例外。億萬國人的熱情、奔放、張揚,可與巴西、德國等國的狂歡節(jié)比肩。
節(jié)日傳說 語音
點彩燈來歷
我國民間每年元宵節(jié)有張燈的習俗。元宵節(jié)為何張燈?佛教教義中把火光比作佛之神威,所謂“無量火焰,照耀無極”。而燈火的照耀則有兩種妙用:一是破人世之陰暗;二是現(xiàn)佛之光明,以摧蕓蕓眾生之煩惱。因此在佛教儀式中,就把燈作為佛前的供具之一。佛家鼓動信徒們張燈,經(jīng)典中反復宣傳“百千燈明懺悔罪”,“為世燈明最福田”。所以歷來朝山進香,以求佛佑者,總要供奉燈油,以示廣種佛田;而佛教盛會則需大明燈火,以光明法王。據(jù)佛教傳說,佛祖釋迦牟尼示現(xiàn)神變,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東土正月十五,為紀念佛祖神變,此日需舉燃燈法會。隨著佛教東漸,正月十五燃燈之風,亦隨之而來,現(xiàn)今藏語把燈節(jié)稱為“局阿曲巴”,其意即是正月十五供佛,這正是元宵節(jié)張燈源于佛教的鐵證。
佛僧積極勸導人們張燈,北齊時僧人那連提耶舍就曾譯《施燈功德經(jīng)》一卷,備說施燈之功德。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日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西方來的佛教徒廣泛宣傳“神燈佛火”,佛家燈火于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并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fā)現(xiàn)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后,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jié),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五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jīng)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元宵節(jié)
到了正月十五長安城里張燈結彩,游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所以這天叫做元宵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