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這學期我們黎里中心小校根據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導積極開發(f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圍繞期初綜合實踐活動工作計劃,認真開展各項活動,使學生關注自然,體驗生活。結合我校心育特色,“求我養(yǎng)正”,培養(yǎng)學生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促進了學生愛自然、愛生活、愛家鄉(xiāng),進而愛社會、愛祖國等方面的思想素質,激勵其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正確形成,號召推動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培養(yǎng)自我發(fā)展和合作精神意識。根據學校、教師、學生三個層面確立課程目標,同時在課程內容、組織形式和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有益的嘗試,取得一定的成果。
一、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多元化綜合實踐活動。
新課改方案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定為必修課程,這是教學改革的重大舉措。通過設計和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模式,培養(yǎng)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此基礎上,我校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各門文化課程緊密結合,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奠定了文化課質量提高的堅實基礎。如在與語文學科的密切配合中,開展讀書節(jié),編輯學生自己的報紙、文集,展示學生的才智,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更喜愛文學知識,重視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施,為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構建校園文化、熏陶文學人才起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進行有益的社會調查活動。
學生生活在現實世界中,存在于他人之中,世界之中。教育就需要使學生具有強烈的現實感、生活感。這種現實感、生活感的獲得與體驗,是其存在和生活的直接目的。在處理與自然、社會關系的進程中,逐步認識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就需要學生自己去研究生活、研究世界。為了幫助學生實現這個期望,我校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注意引導學生從生活實踐中挖掘素材,提出有實際社會意義的研究性課題,來探索和解決一些具體問題。如六年級學生以“對小學生睡眠情況的調查與研究”作為課題,研究的目的是真正了解我校小學生目前睡眠的情況、了解睡眠對我們小學生的重要性、查閱和了解有關睡眠方面的資料,使同學們能正確地對待睡眠。希望通過這個調查與研究的過程,提高課題組每位成員的各方面能力。又如對五年級的學生,開設對家鄉(xiāng)水資源綜合調查的研究性課題。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家鄉(xiāng)水源質量的變化和追蹤調查污染源,提出自己的見解,探究防止水源進一步惡化的方案和措施,設計未來處理的嶄新設想,使學生的想象力、探究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學生還利用上網的機會獲取最新的信息,對家鄉(xiāng)水源的綜合利用作出了科學的、探究性的研究,描繪了未來清潔水源的藍圖,頗有新意。
三、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的創(chuàng)新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的精髓在于“實踐”二字。學生在校期間,大量時間用于課堂師生的交流活動,而自主動手的機會偏少。隨著綜合實踐活動廣泛的開展,拓寬了學生動手的空間,為學生自主動手、獨立制作、體現個性化特征的設計提供了時間的保障。本著為全社會培養(yǎng)有知識、有能力、有理想的建設人材的目標,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很有必要。
篇二
經過這個短短不到一個月的寒假時間,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作為當代大學生的使命和義務是光榮又任重道遠的。
在大學第一學期的寒假假期,我放假回到我的家鄉(xiāng),我發(fā)現,我的鄰居、朋友用一種稱贊的語氣和我熱情地打招呼,用一種羨慕的目光向著我看過來。在他們的眼里,我就是一個有前途的時代新人。
其實,在家里,我很不情愿他們是這樣的對待我。我希望我仍然是鄰居的好孩子,是朋友們的哥兒們,并希望能和往常一樣跟他們一起干活,一起談天,一起玩耍。
我回到家后,我就意識到應該做點有意義的事。我去了母校。離我家不遠的小學就是我的小學母校。此時母校的課程也到了期末,在考試復習中。我的老師熱情地接待了我。他是我的數學老師,也是這里的教導。我叫他是老教導。他就要退休了。我也發(fā)現有好多我當年的老師已經被調走了。我還發(fā)現,我離開那么多年的母校,并沒有多大的改觀,操場、籃球場仍然沒有硬化。老師們的宿舍依然是當年的瓦房;教室里擺放的仍然是長桌、板凳。只有那根旗桿不是當年的。老教導告訴我,要申請建設資金很難申請,因為政府沒有錢。我還了解到,學生們的課程還是語文、數學。開設其他的課程很少。如果要開設英語課程,老師們更不敢想了。老教導最后嘆息了一句:“我們學校有很多條件是談不上的!蔽蚁肓艘幌胍灿X得是:政府沒錢。有資歷的年輕的老師也不愿到這里落腳。沒有錢,更沒有人才,是發(fā)展不起來的。我深深地感覺到這里存在的一種危機,一種沒落的危機。每個社會的角落里存在,拖著前進時代的后退。我真想早點畢業(yè),能為母校的建設效力,那怕是自力更生建設。只是我現在的知識淺薄,我得繼續(xù)深造,才能為母校建設效力。
在這個寒假假期舉國抗寒抗災。而我的家鄉(xiāng)幸免糟此災害。但是家鄉(xiāng)的雨水連連。家鄉(xiāng)的道路泥濘不堪。此時有直過大年時節(jié)。家家戶戶在緊張的準備年貨之中。哪天我看到幾個大伯在挖道路的水溝,用以排水。我看到此景,我馬上幫上忙,不,是我應該做的。我想這是我的義務。自那天起,越來越多的人也修起路來了。直到大年三十那天。我們還在泥濘的地方鋪上了石子。我認識到要做集體公益事,就必須有人去組織、去號召或感召。此次修路對我對家鄉(xiāng)人都受益非淺,F在是“十一五”建設時期,建設*是這個時期的主題。我作為家鄉(xiāng)的一名村民,而且是一個大學生,為家鄉(xiāng)的建設而努力是義不容辭的事。
篇三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面向學生生活而設計的一門經驗性、實踐性的課程。可以說,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的實踐,是學生的活動,通過一學期的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實施綜合實踐活動,關鍵在于要突出學生主體。當然,要在活動中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積極性,必須要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有效指導。
由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實踐性、經驗性課程,因而,必須突出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綜合實踐活動離不開學生主動積極的實踐和各種實際操作活動,如果離開了學生作為主體的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會淪為認知性的課程了。
1、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種實踐性課程,要求以學生活動為中心。教師在學生的活動過程中起著指導的作用。綜合實踐活動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做”出來的,因而,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教師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
2、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程實施中的能動性。
學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體,一方面是指學生是課程的直接實施者,另一方面是指發(fā)揮學生在課程實施中的能動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完全是設計者預設的發(fā)展路徑,學生也不是完全地通過對成人生活方式的復制來成長的。因此,在教學中,我不把課程及其教材看作是學生必須毫無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對象,而應發(fā)揮學生對課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構能力的作用。
3、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學生本位課程,從學生出發(fā)是體現學生本位課程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我們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準備階段、開展過程、總結與交流等環(huán)節(jié)都應該尊重學生的實際,關注他們的興趣、愛好和需要。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活動課程的一種特殊發(fā)展形態(tài),在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備受關注,但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現實復雜性大量存在,在實施過程中,我也迷茫、憂慮和擔心,但是我堅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班的綜合實踐活動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