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老別賞析,這首重在敘事生活,傳神的描繪出了生活中真實情景,讓后世可以從中了解當時的社會情況。本文
垂老別賞析由大風車網(wǎng)編輯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歡!
導讀: 這是一首評價很高的古詩,有“詩史”之稱。。其原文如下:
垂老別 杜甫
四郊未寧靜⑴,垂老不得安⑵。
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⑶!
投杖出門去⑷,同行為辛酸。
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干⑸。
男兒既介胄⑹,長揖別上官⑺。
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⑻。
孰知是死別⑼,且復傷其寒。
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⑽。
土門壁甚堅⑾,杏園度亦難⑿。
勢異鄴城下⒀,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⒁!
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⒂。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⒃。
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⒄。
何鄉(xiāng)為樂土?安敢尚盤桓⒅!
棄絕蓬室居⒆,塌然摧肺肝⒇。
垂老別閱讀答案: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安:安寧(2)縱:縱然(3)昔:從前(4)戰(zhàn)火
2、翻譯下列句子
(1)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扔掉拐杖出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為我流淚辛酸
(2)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今朝離去永不能返回家園,猶聽她再三勸我努力加餐
垂老別翻譯: 四野的戰(zhàn)爭還沒得到安平,我已經(jīng)老了卻得不到安寧。
子孫們在戰(zhàn)場上盡都殉難,兵荒馬亂又何需老命茍全。
扔掉拐杖出門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為我流淚辛酸。
慶幸牙齒完好胃口還不減,悲傷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兒既披戴盔甲從戎征戰(zhàn),也只好長揖不拜辭別長官。
聽到老伴睡路上聲聲哀喚,嚴冬臘月仍然是褲薄衣單。
明知道死別最后一次見面,貧賤夫妻怎么不憐她饑寒。
今朝離去永不能回返家園,猶聽她再三勸我努力加餐。
土門關(guān)深溝高壘防守堅嚴,杏園鎮(zhèn)天險足恃偷渡實難。
形勢變不比當年鄴城之戰(zhàn),縱然是死去時間也有寬限。
人生世上都有個離合悲歡,哪管你饑寒交迫衰老病殘!
想以前少壯年華國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躕長吁短嘆。
普天下應征入伍戒備森嚴,戰(zhàn)爭的烽火已彌漫了崗巒。
尸骸積山一草一木變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紅遍。
戰(zhàn)火遍地何處覓人間樂園,勤王殺敵又豈敢猶豫盤桓。
毅然地拋棄茅棚奔赴前線,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斷肺肝!
垂老別字詞解釋: ⑴四郊:指京城四周之地。
⑵垂老:將老。
⑶焉用:猶哪用。身獨完:獨自活下去。完,全,即活。
⑷投杖:扔掉拐杖。
⑸骨髓干:形容筋骨衰老。
⑹介胄:猶甲胄,鎧甲和頭盔。
⑺長揖: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上官:指地方官吏。
⑻歲暮:年底。
⑼孰知:即熟知,深知。
⑽加餐:多進飲食。
⑾土門:即土門口,在今河陽孟縣附近,是當時唐軍防守的重要據(jù)點。壁:壁壘。
⑿杏園:在今河南汲縣東南,為當時唐軍防守的重要據(jù)點。
⒀勢異:形勢不同。
⒁豈擇:豈能選擇。端:端緒、思緒。
⒂遲回:徘徊。竟:終。
⒃被岡巒:布滿山岡。
⒄丹:紅。流血多,故川原染紅。
⒅盤桓:留戀不忍離去。
⒆蓬室:茅屋。
⒇塌然:形容肝腸寸斷的樣子。摧肺肝:形容極度悲痛。
垂老別中心大意: 此詩通過描寫一老翁暮年從軍與老妻惜別的悲戚場景,不僅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時期人民遭受的災難與統(tǒng)治者的殘酷,而且也忠實地表達了作者的愛國精神。
垂老別背景: 公元758年(唐肅宗乾元元年)冬,郭子儀收復長安和洛陽,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jié)度使乘勝率軍進擊,以二十萬兵力在鄴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包圍了安慶緒叛軍,局勢十分可喜。然而昏庸的唐肅宗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lǐng)兵并不信任,諸軍不設統(tǒng)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諸軍不相統(tǒng)屬,又兼糧食不足,士氣低落,兩軍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軍至,唐軍遂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余各節(jié)度使逃歸各自鎮(zhèn)守。安慶緒、史思明幾乎重又占領(lǐng)洛陽。幸而郭子儀率領(lǐng)他的朔方軍拆斷河陽橋,才阻止了安史軍隊南下。為了扭轉(zhuǎn)危局,急需補充兵力,于是在洛陽以西、潼關(guān)以東一帶強行抓丁,連老漢、老婦也被迫服役。此詩就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
垂老別賞析: 一開頭,詩人就把老翁放在“四郊未寧靜”的時代的動亂氣氛中,讓他吐露出“垂老不得安”的遭遇和心情,語勢低落,給人以沉郁壓抑之感。他慨嘆著說:“子孫都已在戰(zhàn)爭中犧牲了,剩下我這個老頭,又何必一定要茍活下來!”話中飽蘊著老翁深重的悲思。戰(zhàn)火逼近,官府要他上前線,于是老翁把拐杖一扔,顫巍巍地跨出了家門。“投杖出門去”,筆鋒一振,暗示出主人公是一個深明大義的老人,他知道在這個多難的時代應該怎樣做。但是他畢竟年老力衰了,同行的戰(zhàn)士看到這番情景,不能不為之感嘆唏噓。“同行為辛酸”,就勢跌落,從側(cè)面烘托出這個已處于風燭殘年的老翁的悲苦命運。“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干。”牙齒完好無缺,說明還可以應付前線的艱苦生活,表現(xiàn)出老翁的倔強;骨髓行將榨干,又使他不由得悲憤難已。這里,語氣又是一揚一跌,曲折地展示了老翁內(nèi)心復雜的矛盾和變化。“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作為男子漢,老翁既已披上戎裝,那就義無反顧,告別長官慷慨出發(fā)了。語氣顯得昂揚起來。
接下去,就出現(xiàn)了全詩最扣人心弦的描寫:臨離家門的時候,老翁原想瞞過老妻,來個不辭而別,好省去無限的傷心。誰知走了沒有幾步,迎面卻傳來了老妻的悲啼聲。他唯一的親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襤褸的單衫正在寒風中瑟瑟抖動。這突然的發(fā)現(xiàn),使老翁的心不由一下子緊縮起來。接著就展開了老夫妻間強抑悲痛、互相愛憐的催人淚下的心理描寫:老翁明知生離就是死別,還得上前去攙扶老妻,為她的孤寒無靠吞聲飲泣;老妻這時已哭得淚流滿面,她也明知老伴這一去,十成是回不來了,但還在那里啞聲叮嚀:“到了前方,你總要自己保重,努力加餐呀!”這一小節(jié)細膩的心理描寫,在結(jié)構(gòu)上是一大跌落,把人物善良凄惻、愁腸寸斷、難舍難分的情狀,刻畫得入木三分。究其所以感人,是因為詩人把“傷其寒”、“勸加餐”這類生活中極其尋常的同情勸慰語,分別放在“是死別”、“必不歸”的極不尋常的特定背景下來表現(xiàn)。再加上無可奈何的“且復”,迥出人意的“還聞”,層層跌出,曲折狀寫,便收到了驚心動魄的藝術(shù)效果。
“土門”以下六句,用寬解語重又振起。老翁畢竟是堅強的,他很快就意識到必須從眼前凄慘的氛圍中掙脫出來。他不能不從大處著想,進一步勸慰老妻,也似乎在安慰自己:“這次守衛(wèi)河陽,土門的防線還是很堅固的,敵軍要越過黃河上杏園這個渡口,也不是那么容易。情況和上次鄴城的潰敗已有所不同,此去縱然一死,也還早得很哩!人生在世,總不免有個聚散離合,哪管你是年輕還是年老!”這些故作通達的寬慰話語,雖然帶有強自振作的意味,不能完全掩飾老翁內(nèi)心的矛盾,但也道出了亂世的真情,多少能減輕老妻的悲痛。“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眼看就要分手了,老翁不禁又回想起年輕時候度過的那些太平日子,不免徘徊感嘆了一陣。情思在這里稍作頓挫,為下文再掀波瀾,預為鋪墊。
“萬國”以下六句,老翁把話頭進一步引向現(xiàn)實,發(fā)出悲憤而又慷慨的呼聲:“睜開眼看看吧!如今天下到處都是征戰(zhàn),烽火燃遍了山岡;草木叢中散發(fā)著積尸的惡臭,百姓的鮮血染紅了廣闊的山川,哪兒還有什么樂土?我們怎敢只想到自己,還老在那里躊躇?徨?”這一小節(jié)有兩層意思。一是逼真而廣闊地展開了時代生活的畫面,這是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真實寫照。他告訴老妻:人間的災難并不只是降臨在他們兩人頭上,言外之意是要想開一些。一是面對兇橫的敵人,他們不能再徘徊了,與其束手待斃,還不如撲上前去拼一場。通過這些既形象生動又概括集中的話語,詩人塑造了一個正直的、豁達大度而又富有愛國心的老翁形象,這在中國詩史上還不多見。從詩情發(fā)展的脈絡來看,這是一大振起,難舍難分的局面終將結(jié)束了。
“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到狠下心真要和老妻訣別離去的時候,老翁突然覺得五臟六腑內(nèi)有如崩裂似的苦痛。這不是尋常的離別,而是要離開生于斯、長于斯、老于斯的家鄉(xiāng)。長期患難與共、冷暖相關(guān)的親人,轉(zhuǎn)瞬間就要見不到了,此情此景,老翁難以承受。感情的閘門再也控制不住,淚水匯聚成人間的深悲巨痛。這一結(jié)尾,情思大跌,卻蘊蓄著豐厚深長的意境:獨行老翁的前途將會怎樣,被扔下的孤苦伶仃的老妻將否陷入絕境,倉皇莫測的戰(zhàn)局將怎樣發(fā)展變化,這一切都將留給讀者去體會、想象和思索。
這首敘事短詩,并不以情節(jié)的曲折取勝,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畫見長。詩人用老翁自訴自嘆、慰人亦即自慰的獨白語氣來展開描寫,著重表現(xiàn)人物時而沉重憂憤、時而曠達自解的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而這種多變的情思基調(diào),又決定了全詩的結(jié)構(gòu)層次,于嚴謹整飭之中,具有跌宕起伏、緣情宛轉(zhuǎn)之妙。
杜甫高出于一般詩人之處,主要在于他無論敘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驪得珠,通過個別反映一般,準確傳神地表現(xiàn)他那個時代的生活真實,概括勞苦人民包括詩人自己的無窮辛酸和災難。他的詩,博得“詩史”的美稱,決不是偶然的。
后世評價: 1,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評此詩:“忽而永訣,忽而相慰,忽而自奮,千曲百折,末段又推開解譬,作死心塌地語,猶云無一寸干凈地,愈益悲痛。”
2,吳齊賢《杜詩論文》評此詩說:“此行已成死別,復何顧哉?然一息尚存,不能恝然,故不暇悲己之死,而又傷彼之寒也;乃老妻亦知我不返,而猶以加餐相慰,又不暇念己之寒,而悲我之死也。”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xiàn)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xiàn)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tǒng)治者的丑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道路。隨著唐玄宗后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表現(xiàn)了作者內(nèi)心飄泊無依的感傷
以上這篇
垂老別賞析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 !
搞笑謎語,腦筋急轉(zhuǎn)彎,祝福語,每日驚喜不斷,盡在大風車網(wǎng)!可通過掃描本站微信二維碼或者添加微信號:miyu_88,即可進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