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著名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勛、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獲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在中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中的最高等級,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個人,此前僅有24位著名科學家獲此殊榮。
于敏院士退出一線科研工作已有10多年時間,為何仍能在今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殊榮?這主要歸功于他在我國氫彈理論研究和設計方面的領軍作用。
中國最快實現(xiàn)從原子彈到氫彈突破
眾所周知,我國是五個核大國中從原子彈到氫彈突破速度最快的一個。
美國作為先行者,從第一顆原子彈到第一顆氫彈用了7年零3個月(1945.7.15--1952.11.1),它的冷戰(zhàn)對手蘇聯(lián)用了約4年時間(1949.8.29--1953.8.12),美國的堅定盟友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1952.10.3--1957.5.15),"獨立特行"的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1960.2.13--1968.8.24)。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距離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僅僅有2年零8個月。
現(xiàn)在網上有人認為我國時間短是"后發(fā)優(yōu)勢",但20世紀50、60年代美蘇英等核大國對氫彈的研制高度保密,我國沒法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和數據,同為西方國家一員的法國從原子彈到氫彈的跨越耗時8年,本身就是對腦補的"后發(fā)優(yōu)勢"的最大否定。
如果一定要說外國經驗對我國有什么幫助,那就是美蘇英三國作為先行者,他們告知了全世界還有氫彈這么一種威力比原子彈要強大得多的、采用核聚變原理的核武器,僅此而已。
從原子彈到氫彈,美蘇等超級大國耗時日久,最主要的原因是技術路線不明,還有計算量的繁復。雖然1948年英國科學家KlausFuchs就最早提出了輻射內爆壓縮熱核裝藥的想法,但這一想法美國人1951年才重新發(fā)現(xiàn),這就是著名的氫彈Teller-Ulam構型的核心要素。
蘇聯(lián)直到1954年才認識到輻射內爆這一關鍵因素,并在1955年11月22日成功進行了輻射內爆氫彈的爆炸。另外需要特意指出的是,蘇聯(lián)1953年8月12日爆炸的RDS-6S氫彈使用"千層餅"構型,與其說它是氫彈,不如說是增強型原子彈。如果RDS-6S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