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地區(qū)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變遷以及在變遷的過程所沉淀下來的文化,那么合肥傳統(tǒng)的歷史文化和遺留下來的歷史古跡及游玩景點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合肥歷史文化的相關信息,僅供參考。
一、合肥歷史傳統(tǒng)文化及古跡景點
合肥話,即合肥方言,是江淮官話的一個分支。方言最顯著特點是北腔南調(diào),音色和發(fā)音力度偏向北方,較剛勁。語音上“雞”、“資”不分,連“地”和“自”、“題”和“瓷”、“洗”和“死”也讀音相似。
短語/俗語:媽姨——媽媽,個郎車——自行車,千量——千張,熱斗——太陽,約赤——鑰匙,唰子——勺子,老井嘛——脖子,絕丫巴——腳指頭縫,毛四——廁所,沿豆子—— 冰雹等等。
節(jié)日文化
合肥傳統(tǒng)節(jié)日:元旦、二月二、春節(jié)、清明節(jié)(插柳)、國際勞動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摸秋)、中國農(nóng)民豐收節(jié)、國慶節(jié)、臘八節(jié)。
合肥大型節(jié)慶活動:“春色濱湖”旅游文化節(jié)(4月)、焰火文化節(jié)(5月)、合肥休閑娛樂文化節(jié)(6月)、龍蝦節(jié)(7月)、廬劇文化節(jié)、徽菜美食文藝節(jié)(10月)、三國文化節(jié)(10月)
合肥市著名廟會:合肥新春文化廟會、吳山廟會、紫蓬山廟會。
嫁娶文化
合肥的結婚風俗跟其它省份沒很大的區(qū)別基本都大同小異。結婚主要習俗有:認門樓(雙方父母見面)、定親、長輩在被子里縫“棗生桂子”、男方祭祖、一點半或兩點半出發(fā)接親,寓意找個伴、抬春盛、奉甜茶、壓茶杯、掛手指、吃早生貴子羹等。
合肥傳統(tǒng)結婚流程:認門樓、定親、備嫁妝、迎親、敬拜女方父母、找紅鞋、新郎改口敬茶、過門敬茶、婚禮酒席敬客、回門。
飲食文化
合肥菜,也稱廬州菜,是發(fā)源于合肥市周邊地區(qū)的農(nóng)家土菜的統(tǒng)稱。合肥菜在長期的形成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口味多醬香型,甜、辣為主,臘香、原汁原味都能突出風格。
合肥名菜:李鴻章大雜燴、曹操雞、包公魚、吳山貢鵝、肥西老母雞湯、廬州烤鴨等。
葬俗文化
舊時合肥民間除生賀壽慶外,舉辦喪事,亦被視為大事。人死后,家人要通知至親好友,報喪;接喪家報喪后,至親好友,四鄰八舍,紛往吊唁;死者尸體通常在家中停放三日即封棺出葬;棺材抬至墳地,落坑后,然后堆土成墳,再燒紙放爆竹舉祭。從死者亡后第一個七日起,至第七個七日,其親屬在每個七日為死者舉行一次祭悼。直到“完七”后,即是過了重孝期,方可除孝,恢復正常生活秩序。
廬劇,原名“倒七戲”,是安徽省合肥市傳統(tǒng)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該劇是在大別山的山歌、合肥的門歌、巢湖的民歌、淮河一帶的花鼓燈歌舞基礎上,吸收鑼鼓書、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fā)展而成,傳統(tǒng)劇目分花腔小戲、折戲、本戲三類。
馬派皮影戲
馬派皮影戲是一種以皮制或紙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隨著音樂和唱腔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由皖北老藝人馬信昌承創(chuàng),以家族傳承的方式繼承,至今已有130年歷史。馬派皮影戲保留了原生態(tài)的唱腔,采用皖北方言和遠古磨調(diào),聲調(diào)激越、豪放,彰顯皖北粗獷有力的地域特色。2017年11月被列入安徽省第五批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合肥著名景點
巢湖風景名勝區(qū)
巢湖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有“八百里湖天”之稱。巢湖風景名勝區(qū)以巢湖遼闊水域風光為背景,以較為原生態(tài)的湖岸環(huán)境為基礎,以湖島、山林、灣咀為自然景觀特征,以巢文化和典型的圩田風光為資源要素,共分為十大景區(qū),包括三河古鎮(zhèn)景區(qū)、中廟—姥山島景區(qū)、牛角大圩景區(qū)、濱湖濕地森林公園、王喬—紫微洞景區(qū)、銀屏山景區(qū)、龜山公園景區(qū)、靈臺圩—袁家山景區(qū)等景區(qū),囊括了合肥許多好玩、有名的旅游景點。
三河古鎮(zhèn) 三河古鎮(zhèn)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素有“千年古鎮(zhèn)、風云戰(zhàn)場、名人故地、美食天堂”之美譽,是合肥好玩的旅游景點推薦的不二之選。這里以水鄉(xiāng)古鎮(zhèn)為特色,薈萃了豐富的人文觀景,買購網(wǎng)小編每每行走在三河古鎮(zhèn)的街上時,就感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不僅有古戰(zhàn)場遺跡,還能盡享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美景。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美的自然景觀、濃郁的民俗風情在這里相交相融,為每一位到來的游客展開了一幅獨具魅力的名勝畫卷。
安徽博物院 安徽博物館成立于1956年,于2010年更名為安徽博物院。作為一家省級綜合類博物館,博物院集自然、歷史、社教為一體,收藏了21.8萬余件文物,分為15個展廳,實行一院兩館的管理模式。老館為仿蘇式建筑,常設展覽有“安徽革命史陳列”“安徽古生物陳列”“安徽好人館”等。新館則是標準的徽派建筑風格,常設展覽有“安徽文明史陳列”以及“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寶” “江淮擷珍”“歐豪年美術館”等專題。兩館每年都有引進、舉辦多場展現(xiàn)境內(nèi)外代表性歷史文化風貌的精品臨展。
二、合肥簡單概述
全國園林城市、全國衛(wèi)生城市、全國甲級對外開放城市、全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城市、全國城市環(huán)境綜合整治優(yōu)秀城市、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全國45個公路交通樞紐城市之一、全國建設中的鐵路交通樞紐
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三國舊地、包拯故里”聞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現(xiàn)在大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秦漢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東漢劉秀升合肥為侯國,三國時為揚州治所,三國時魏將張遼大敗孫權十萬大軍的逍遙津戰(zhàn)役,即發(fā)生在這里。明清時為廬州府治,故又別稱為“廬州”。自東漢末以來,合肥數(shù)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區(qū)重要的行政中心和軍事重鎮(zhèn)。合肥解放后由縣設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于合肥市。
合肥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年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春溫多變,秋高氣爽,梅雨顯著,夏雨集中。年平均氣溫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個小時。
淝水穿城而過,環(huán)城公園似翡翠項鏈;逍遙古津、教弩梵鐘、包河秀色、蜀山春曉,徜徉其間,吊古論今,令人留戀忘返。中國科技大學落戶合肥,更使這座“千年古邑”享有了“中國科技城”的美譽。
在2007年底,由國家商務部、信息產(chǎn)業(yè)部、科技部正式認定合肥市為“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成為中國第12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